王诤与第一代气象工作者的培养
王诤与第一代气象工作者的培养
王诤与第一代气象工作者的培养
在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,有这样一位人物,拥有卓越(zhuóyuè)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,是人民气象事业的主要创始人和卓越的领导者(lǐngdǎozhě),他(tā)的名字叫王诤。
延安时期,王诤(wángzhèng)长期直接领导和管理气象工作,为培养第一代人民气象事业工作者,做出(zuòchū)卓越贡献。
1944年(nián)7月,延安的天空中,酝酿着人民气象事业的第一缕曙光。彼时,维护主权与民族尊严、推动人民气象事业的建立迫在眉睫(pòzàiméijié)。时任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的王(wáng)诤,肩负重任(jiānfùzhòngrèn),代表我方与美军代表就气象观测站建设进行协商(xiéshāng)。这场谈判的背后是关乎主权和安全的激烈博弈。
谈判桌上(tánpànzhuōshàng),美方提出在延安建立一个气象观测站,王诤(wángzhèng)为表诚意答应了这一请求。然而,美方妄图以气象观测为掩护,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观测站,并要求(yāoqiú)全部(quánbù)由美方完成建设和运营,其打探军事情报的企图昭然若揭。
面对美方的不合理要求,王诤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谈判技巧,据理力争。他严肃指出,气象(qìxiàng)站(qìxiàngzhàn)人员必须由我方派出,气象通信的组织必须由我方负责。当然(dāngrán),我方挑选的气象观测人员可请美军(měijūn)协助培训。
最终,王诤凭借坚定的(de)原则和灵活的策略,赢得谈判胜利,达成“四点(sìdiǎn)协议”:由中方组办气象测报员培训班,美方派员协助;由中方预定在陕甘宁边区及华北敌后(díhòu)抗日根据地(gēnjùdì)建立20个气象站;由美方提供所需(xū)的气象观测仪器及无线电通信器材;气象情报资料由三局通信总台统一收集后交给美方。
协议达成后,王诤从(cóng)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抽调张乃召担任翻译和(hé)教员,并负责气象训练。1945年3月,在延安清凉山,我党我军(wǒdǎngwǒjūn)历史上第一个气象训练队诞生了。
从训练队人员(rényuán)的派出(pàichū)、任务交代,到发电报,王诤要求各(gè)根据地加强对气象(qìxiàng)站工作的领导,同时指示各根据地通信部门加强无线电联络,构建起以(qǐyǐ)延安为中心、通达各解放区的气象传送网。其间,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,王诤都给予气象人员极大的鼓励与支持,激励他们坚定信心、克服困难,努力学习气象技术,为革命胜利和新中国(zhōngguó)经济建设服务,成功培养出我党我军第一代气象工作人员。
1945年(nián)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,美军观察组及其气象台将从(cóng)延安撤离。王诤从延安自然科学院、抗大七分校、边区政府中抽调了一批年轻(niánqīng)、有文化的干部,接收原美军气象台。在他的精心组织下,我党(wǒdǎng)历史上第一个气象台——延安气象台顺利组建。
到了1948年冬,城市(chéngshì)接管工作成为(chéngwéi)突出政治任务。王诤以延安时期培养锻炼出的气象工作业务骨干为基础,从部队抽调大批(dàpī)通信技术干部,开展气象专业培训,顺利接管气象台站,开展航空、航海气象保障。同时(tóngshí),他积极增设气象台站,建立通信系统,推动国家气象台站网迅速建立,为国民经济建设(jiànshè)提供有力支撑。
新中国成立后,王诤仍十分关心和支持气象事业。20世纪50年代,他提出气象情报的传递要按照(ànzhào)政治任务来对待(duìdài),要求邮电部门按最低价格,以最快速度传递,并安排试制高空无线电(wúxiàndiàn)探空仪;60年代,又推动建设气象专用(zhuānyòng)雷达,不断为我国气象事业提供新技术装备;70年代后期(hòuqī),积极支持气象部门搞现代化(xiàndàihuà)建设,同意气象部门在全国率先引进计算机及有关通信设备。
王诤留下的奋斗足迹,深深镌刻在(zài)气象事业的历史长河中,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艰辛与坚韧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气象工作者(gōngzuòzhě)砥砺前行。
中国(zhōngguó)气象报社 出品
编辑:刘蕊 张家赫(hè) 丁继武
互联网新闻信息(xìnxī)服务许可证编号:10120240019 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